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时间:2010-05-06   浏览:340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茵性食物中毒(bactrial food poisrling),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大类。

1、胃肠型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发生于夏秋季。待征为短潜伏期,常为集体发病,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  

1)传播途径:    

传染源:被致病细菌感染的动物或人。    

传播途径;通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多发生于气温较高,有利于细菌在食物中繁殖的夏秋季。

2)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常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病。各种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一般起病急,腹部不适,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   

腹泻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或粘液便。吐泻严重者可出现口干、舌燥、眼眶下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患者。病程短,多在1-3d内恢复。  

(3)预防治疗:   

由于本病的病原菌或肠毒多于短期内排出体外,病程较短,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对症治疗:剧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用葡萄糖生理盐水作静脉滴注。 酸中毒时应酌惰补充适量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11.2%乳酸钠溶液。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应积极补充液体,保持电解质平衡及抗休克处理。  

 病原治疗:一般可不用抗生素。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按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预防:搞好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订防疫措施,及早控制疫情。应大力迸行群众性卫生宣传教育,不暴饮暴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不进食未经合理烹调制作的食物。

2、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经粪一口传播的传染病。在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多发生在夏秋季,但常年可有散发病例。  

(1)    传播途径有哪些:  

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带菌者。痢疾杆菌随着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手、食物、水、生活用品,或由苍蝇、蟑螂作媒介污染食物,然后经口而感染,即粪一口传播。主要经以下4个途径传播:  

经手传播:由于患者排便频繁,手极易污染,进而污染食物和生活用品,在不注意个人卫生或卫生条件不良的集体宿舍或家庭生活密切接触,手的传播作用更为主要。  

食物传播:痢疾杆菌可通过手、水、苍蝇、蟑螂等方式污染食物,通常可在食物表面存活1-2周,当进食被污染了食物,即可发病。若为集体食堂则会导致菌痢暴发流行。  

经水传播:当粪便处理不当或水源保护不好或由于暴雨及其池原因导致水源被粪便污染,当饮用这样的水,易发生水源性传播及暴发流行。  

经苍蝇、蟑螂传播:通过苍蝇、蟑螂带茵污染食物而传播。苍蝇的带菌率高达8-30%。  

2)有临床表现:  

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菌痢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痛常在下腹部及脐周围,排便前及排便时加剧,便后缓解。大便初为稀便,1-2日内转为黏液或脓血便,便次少则3-5次,多则几十次。少数病人(多见于儿童)可出现高热、抽搐、昏迷、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为中毒性菌痢。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为馒性菌痢。  

(2)    如何预防和治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变质的食物。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卫生,杀蛆灭蝇灭嫜螂,消灭传染媒介。

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公共餐具必须严格消毒。  

发现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为止。对病人住处及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  

急性菌痢患者应卧床休息,吃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粥、面条等,不宜多喝生奶,以免引起腹胀。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急诊电话:0516-83889095    邮箱:xyy@jsviat.edu.cn
版权所有:校医院 苏ICP备11021512号-051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