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时间:2010-05-06   浏览:7699

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历来是危害人体健康、威胁生命和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在历史上,有许多传染病曾爆发流行,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 目前,也时有传染病的发生。 我国对传染病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  

对传染病实行法制管理,对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了重要的作用。传染病对学校的危害尤为突出,学生是传染病多发集体,一旦发生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北京有数所学校爆发该病,造成学校停课,影响极其严重。因此,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一、传染病预防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过去、现在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时期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旧社会,许多传染病猖獗流行,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以霍乱为例,自 1920年由印度传入上海,到1931年的12月间,我国共爆发46次较大流行。1931年长江洪峰过后,造成12个城镇霍乱爆发,患病人数逾10 万人以上,死亡人数达3.4万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对传染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很多传染病例如真性霍乱、天花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并且控制了人间鼠疫、斑疹伤寒,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传染病死亡人数占人口总死亡的构成比,由解放前的 40-50%左右降至近2%-6% 。  

历史证明,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医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近年来肺结核、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则有所上升;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立克次体病等仍屡有发生,很多未注意到或未见到的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所致感染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人口流动以及开发森林、海洋、太空等人为因素引起病原体扩散和出现众多的未知病原体感染;更为重耍的是我国人民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尚未普遍建立,对传染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课题。 例如,20031月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截止20035月初,已席卷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非典型肺炎患者已达60O0多人,死亡500例,死亡率约为7%。因此,传染病防治仍然是当前预防疾病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病原体。 病原体分为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 例如,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痢疾杆菌。

2、具有传染性  

染病患者或健康带菌者排出的病原体,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内,引起相同的疾病,称为传染性。 各种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的强弱与病原体的毒性、数量、传播途径及人 、体的免疫力有关。

3、具有流行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病可在人群中蔓延,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根据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单位或某地区的人群中散在发生,并在维持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若一个单位或某地区的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若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地区迅速蔓延,甚至涉及全国,超出国界、洲界,称为大流行。短时间内的某单位或某个地区,出现大量同类病人,其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相同,则称为暴发流行。  

4、具有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受气候条件或媒介昆虫的生活习惯影响,因而表现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如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发病,肠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发病。  

5、具有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入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在某一定地区发生和存在,称为地方性。 如血吸虫病就是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6、具有感染后的免疫性  

免疫性是指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之后,能产生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的能力。不同传染病的免疫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传染病感染后产生终身免疫力,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感染后可保持终身免疫;有的传染病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只维持数年或几个月 ,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等。  

(三)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蔓延及终止的过程形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  

具备三个条件,而且是相互联系,同时存在的,这三个条件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只有当三个环节同时存在时,才会出现传染病的传播蔓延。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出现,传染病在人群中不能流行。  

1、传染源  

指体内有了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使新生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  

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疾病的病人,其传染性的大小不同,传染期的长短各不一致。  

2)病原携带者

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四类:

潜伏期携带者:指在传染病潜伏期排出病原体者。 

恢复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者。

慢性携带者:病后携带病原体超过三个月以上者,为慢性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指携带病原体而无临床症状者。  

由于病原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难于发现,仍然在人群中活动,使病原体得以扩散,在传染病的传播中担任着一个主要角色。  

3)病动物传染源  

人类可以患许多动物的疾病,如布氏杆菌病、鼠疫、狂犬病等。动物感染这类疾病后,能将病原体传染给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自受感染机体排出后,借助某些传播因素再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历的全过程。每种传染病由一定的传播因素所传播。如肠道传染病由水、食物等传播病原体,呼吸道传染由空气传播病原体。  

1)经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借病人呼吸、谈话、咳嗽、喷嚏时排出体外上,散布到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将病原体吸入体内。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结核等,都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  

2)经水传播  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后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经水传播。有些传染病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经食物传播  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有病动物的肉、乳、蛋、毛蚶等都携带病原体,当人们食用这些食品时没有进行的适当的消毒,即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4)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个途径。如性接触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狗咬人传播狂犬病。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接触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所造成的传播。尤其是手在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的疾病、性病、表皮传染病等,都可由这种途径传染。在大学生中,手、钱、饭票、浴池、面盆、毛巾、餐具等在传播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使用污染的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特别是注射器是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的一个途径。   

5)经血液、血制品和胎盘传播  输注带病毒的血液、血制品可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等。另外,妊娠期间患有肝炎、艾滋病等,病原体可经胎盘及血液传给胎儿,形成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  

6)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很多,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具有感染性,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钩虫卵等都需在土壤中发育到芽胞期或蚴虫期,再通过人的伤口或皮肤而感染,引起破伤风、炭疽及钩病。

7)虫媒传播  媒介昆虫作为传播因素的作用分为叮咬传播和机械性携带传播。叮咬传播指的是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需在特定的媒介昆虫体内生长、发育、经叮咬吸血而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虱传播斑疹伤寒。机槭性携带传播,如苍蝇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  

3、易感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病原体容易感染的程度为人群易感性。若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休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当他们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时便易感染或发病。如果人群中具有免疫力的人较多,则人群的易感性高。人群的易感性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人群中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易感性,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如果控制或消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形成,流行也就终止。因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就要在切断三个基本的相互联系采取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  管理传染源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对传染病人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促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起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根据卫生部《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  

1)各地要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监测和报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要密切注意就诊人员,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严格检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按规定报告疫情。  

2)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要隔离治疗,对其接触者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观察,必要时可依法采取强制控制措施。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有较强的传染性,其控制措施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一)款执行。  

4)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与教育、公安、铁道、交通、农业、检疫、民航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5)目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疫情报告实行日报告制度,报告要求和内容见附件传染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表。我部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调整报告内容和时间。  

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发现这两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尽早向有关部门报告。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在大学生中管理好传染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常见病,包括传染病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2)新生入学时必须进行体格检查,在校学生应定期迸行健康检查,以便早发现病人,早期处理。  

3)对高热、腹泻、呕吐等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应及早诊治。对确诊或疑似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应迅速隔离治疗,并尽早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4)对曾与急性传染病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要接受卫生部门的检疫和医学观察。  

5)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应根据病情及对健康人群的影响,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或休学回家休养疗,以免在校园内传播流行。  

2、切断传播途径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消灭四害。  

2)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生活习惯,做到食前便后、工作结束、外出归来洗手。  

3)加强饮水和饮食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品,不到不洁饮食摊点进餐,不喝生水,严防病从口入。 

4)教室、宿舍及公共场所要保持空气流通,采用湿式打扫,防止尘土飞扬。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采取空气消毒,尽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必要时戴口罩等简便易行的有效揞施。  

5)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防正婚外性关系。 加强法制建设,打击性犯罪,消灭性病。  

3、保护易感人群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遵守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体息和睡眠,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受凉受潮,以免机体抵抗力下降。  

3)注意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保证合理营养素的供给,保证身体健康。

4)按卫生部门的要求,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特异抵抗力。

5)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进行预防性服药或人工被动免疫注射。

 

 

 

急诊电话:0516-83889095    邮箱:xyy@jsviat.edu.cn
版权所有:校医院 苏ICP备11021512号-051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